-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在河南洛阳揭牌
10月2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南省人民政府为指导单位,省工信厅和洛阳市政府主办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会在洛阳举办。在此次会议上,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揭牌,标志着该中心正式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2019-10-24 14:26 29
-
农机化司推进“大马拉小车”问题农机产品专项整治工作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组织开展了“大马拉小车”问题农机产品专项整治工作,着力规范拖拉机等重点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补贴经营行为,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农民和农机化管理部门、鉴定机构防范意识显著增强,市场上问题产品明显减少,广大农机手、农机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给予积极评价。
2019-10-24 14:23 20
-
天空之城,脱贫攻坚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10月17日上午,四川省理塘县县委书记格勒多吉带队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以下简称“总站”),围绕农业产业扶贫相关工作开展座谈交流,站长刘恒新、总站其他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2019-10-24 14:19 14
打通旱作玉米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
10月19日,
经现场机收实测,10个品种果穗籽粒水分21.2%-24.7%、产量损失率5.2%,符合国家粒收玉米要求,示范的先玉335产量1090.6 kg/亩,KWS9348和DK519达到835.2 kg/亩,且立秆成熟抗倒性强。中国农科院李少昆研究员解释,目前玉米收获成本占投入的近一半,籽粒机收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机械粒收技术就是解决玉米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技术,也是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和提高效益的核心。
我省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省份,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玉米种植模式占主导地位,机播、机收难度较大。2015年以来,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其他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农科教、产学研企协同攻关机制,开展大量试验示范,形成了“机收品种+覆膜施肥播种艺机一体化+高效栽培+机械粒收”融合于一体的旱作玉米竞争力提升集成模式,推动了玉米生产农艺农机融合,为加快玉米全程机械化提供了支撑。
观摩会现场,这项新技术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项目负责人、省农科院樊廷录研究员介绍,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科研团队在机收品种筛选、覆膜播种一体机研发、控施氮肥一次基施、地膜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通过亩增密1000株,可使玉米亩均增产12%-15%,高效施肥技术的运用,可使氮肥用量减少20%的同时,保证不减产;而机械粒收亩成本仅100元,是机械釆穗收获的一半、人工收获的四分之一。此外,技术还集成了施肥覆膜播种一体机、残膜污染防控等农机和农技,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残膜污染,实现绿色增效生产。目前,该技术已在我省平凉、庆阳旱塬区示范,亩节本增收200元以上。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李新海研究员说,甘肃具有在全国率先实现籽粒机械收获的条件,作为旱作农业的一种创新模式,地膜覆盖玉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在我囯西北旱作区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
-
黄淮海夏大豆亩产超300公斤
“实收100.4亩,按标准含水量计算,平均亩产303.1公斤,加上田间损失,亩产320.5公斤!”近日,在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冀庄村大豆新品种“郑1307”测产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常汝镇宣布了实收结果。常汝镇表示,实收面积超过100亩并且亩产能够达到300公斤以上,这在黄淮海地区实属不易。
2019-10-22 16:51 8
-
打通旱作玉米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高平镇的百亩13个粒收玉米新品种收获现场,3辆联合粒收机慢慢驶过,金灿饱满的玉米籽粒随之倒入拖拉机拖斗箱,100亩地仅用了8小时就完成了收获。这一新技术正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发集成的旱作玉米绿色增效及机械粒收技术。在当天举行的观摩会上,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表示,该技术有效打通了旱作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今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农民可以像收获小麦一样收获玉米。
2019-10-22 15:47 6
-
聚焦新技术 拥抱新时代——中联重科农业机械亮相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
中联重科携甘蔗收获机、圆捆打捆机等高端农机亮相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
2019-10-19 13:2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