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 兰玉彬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1年7月 | 民族 | 汉族 |
学历 | 博士 | 职称 | 教授 |
工作单位 | 华南农业大学 | 行政职务 | 主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
工作电话 | 020- 85281421 | 传真号 | 暂无 |
电子邮件 | ylan@scau.edu.cn | 邮编 | 510642 |
政治面貌 | 群众 | 研究领域 | 精准农业、农业航空施药等 |
联系地址 |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 ||
教育和工作经历 | 教育经历: Ø 1978.10-1982.07 吉林工业大学农业机械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Ø 1984.8-1987.06 吉林工业大学农业机械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Ø 1989.7-1993.05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农业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Ø 1982-1989年,在吉林工业大学农机工程系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谷物气流清选机、水稻复脱式脱粒机及小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制工作; Ø 1989-1993年,赴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农业工程系留学,主要从事稻米储藏特别是稻米裂纹的研究;1993-1995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Ø 1995-1999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和佐治亚大学福谷分校从事科研与教学,主要从事精准农业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及作物生长和昆虫防治管理模型方面的研究; Ø 1999-2005年任教于佐治亚大学福谷分校(2003年成为终身教授); Ø 2006-2014年,任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农业航空应用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同时担任德克萨斯A&M 大学生物和农业工程系兼职教授和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航空精确农药喷洒、遥感技术、新型传感器和仪器的开发和利用; Ø 2012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Ø 2014年全职归国,现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精准农业航空团队学科带头人及“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精准农业航空施药、农业航空和地面遥感、农业航空载人和无人飞行器等方面的研究。 |
||
科研学术成果 | 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农业航空遥感和精准航空施药相结合的研究,是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CIGR)精准农业航空分会创始人,并担任分会主席至今。在美国最早采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移动平台进行作物数据采集和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与空中遥感图像相互验证并用于指导航空施药的研究工作。 2014年归国后致力于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的研究及国内农用无人机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与企业联合在国内11个省开展无人机施药试验和推广示范30余次,在国内高校、学术年会等学术论坛做农业航空报告50余场。2015年1月担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航空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2015年5月协助成立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并担任常务副理事长,2016年3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聘请为“全国农业航空技术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曾获中国发明协会银牌奖(1991),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ASAE)德州分会“杰出青年农业工程师”(1994)奖,参与研究的水稻裂纹(有限元技术应用)项目获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20世纪杰出贡献”(2000),获评美国农业和生物工程师学会德州分会“农业工程年度人物”(2012);2015.11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航空分会“杰出贡献”奖,2016年11月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主持过多个美国国家农业部重大科研项目,著有8本专著或章节,近年来在《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Biosystems Engineering》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论文曾获得2009年度ASABE优秀论文奖、获“农业机械学报”(中国)2013度最有水平、最有影响力优秀论文奖(2014)。曾研发“机载空中遥感系统”、“作物高度测试仪”、“农药挥发实时监测仪”、“农药飘移测试分析系统”、“无人飞机喷药控制仪器”、“作物含氮量实时监测仪”等多项仪器产品,并应用于精准农业航空,其中部分成果已获得商业应用。 现担任《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副主编,《Journal of Bionics Engineer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编委会副主席。 2016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016年度试点项目“地面与航空高工效施药技术及智能化装备”,该项目研究总经费9600万元。 |